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两个同步”传递收入分配改革新信号

发布:2018-11-08 10:38:13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热点背景】
  从今年9月1日开始,苏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立新小学因校舍被腾退,800多名学生将被整体安排到附近的某公办重点小学念书。该消息传到该小学的家长群后,立马炸开了锅。小学方面透露,虽然共用一个校园,但会用铁栅栏等加以“隔离”,对安置过来的800名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给予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亮明观点】
  在校内设“隔离门”安置民办生的做法,其不妥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这种“一校两制”的做法,是在人为制造歧视,有悖教育公平,并且涉嫌违法。
  【分析论证】
  分析原因:
  之所以设置“隔离门”,校方主要是担心两所学校的校情不同,会导致管理的混乱。校园里突然增添了800多号人,固然需要充分协调,尤其在操场等使用上错时安排。但这并不足以成为设置“隔离门”的理由。具体而言,两所学校的学生不在同一栋楼上课,课间十分钟很难有交集,体育课不仅错时而且有体育老师在场,当然不可能有啥冲突。如果课外活动时间无法错时安排,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值周老师加强巡视完全可以有效防范安全事故。
  分析消极影响:
  将学生“区别对待”,会让民办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可能导致并激化两校学生互相歧视的心理,对所有学生身心健康都不利。一门之隔,既会加剧民办学生的自卑心理,也容易让该小学的学生增添优越感。
  分析积极影响:
  民办小学的过渡性安置,其实也给该小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名校和民校的学生,其家庭环境存在群体性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差异,有时完全可以成为互补的资源。生长于优渥环境的孩子,往往不知稼穑艰辛和底层疾苦,不易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而让这样的孩子近距离接触或者是亲身体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生活,或许不失为最好的教育弥补之道。两所学校的孩子在正常接触中,他们之间的自然交流,或许胜过师长们的任何教育引导。比如几年前,曾有电视台策划城市孩子与偏远乡村孩子短期互换家庭的活动,参与的孩子都深有感触,受益匪浅,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落实观点】
  面对这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校方充分引导,在校内做好宣传和教育,真正专注于教育水平的提升,并做好协调安排工作,协调好场地等资源的使用,家长们应该也会欣然接受,当然,家长不应本末倒置,真正去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而不是纠结在客观环境的改变上。
  备注:该热点分析文章的话题来自于钱江晚报题为《名校与民校,不应“隔墙而学”》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8 http://www.hns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3291号-1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